银保监会对原油宝立案调查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19日表示,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发生以来,银保监会持续高度关注,要求中国银行与客户平等协商,依法依规解决问题。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银保监会已于近日启动立案调查程序。这位负责人表示,银行保险机构要进一步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同时,提醒金融消费者理性投资,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
回顾原油宝事件始末,4月3日芝商所通知,允许“负油价”申报和成交,从4月5日开始生效。4月20日,中行原油宝停止交易并启动移仓。此时距WTI原油期货合约结算日4月21日(北京时间)仅差一天。有投资者在10点前尝试平仓一直提示网络错误致操作失败。
4月30日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公开表示,银保监会对此风险事件高度关注,第一时间要求中国银行依法依规解决问题,与客户平等协商,及时回应关切,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求中国银行尽快梳理查清问题,严格产品管理,加强风险管控,提升市场异常波动下应急管理能力。目前,相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1、国台办:“台独”没有出路 在世卫大会炒作涉台问题不得人心
中新网5月19日电 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5月19日在答记者问时指出,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有关决定再次表明,“台独”没有出路,在世卫大会炒作涉台问题不得人心。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共识,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铁的事实不容质疑,铁的原则无法撼动。
有记者提问: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主席宣布,本次会议不讨论台所谓“邦交国”提交的涉台提案。对此有何评论?
马晓光回应称,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有关决定再次表明,“台独”没有出路,在世卫大会炒作涉台问题不得人心。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共识,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铁的事实不容质疑,铁的原则无法撼动。
马晓光指出,大陆方面始终高度重视台湾同胞的健康福祉。我们不仅促进两岸卫生领域交流合作,而且在国际事务中秉持一个中国原则,采取多项措施,对台湾地区参与全球卫生事务作出妥善安排。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台湾方面获取各种疫情防控信息和支援的渠道是畅通有效的。截至5月18日,大陆方面向台湾地区通报疫情信息和分享技术资料共计155次。仅2019年以来,中国台湾地区卫生专家共16批24人次参加了世卫组织技术活动,包括世卫组织秘书处通报疫情情况和科研相关会议。所谓“国际防疫缺口”的谎言不过是民进党当局“以疫谋独”的借口,在事实面前不堪一击、不值一驳。
马晓光称,2009年至2016年,台湾地区得以“中华台北”名义、观察员身份参与世卫大会,是在两岸均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基础上,通过两岸协商做出的特殊安排。民进党当局自2016年5月执政之后,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单方面破坏了两岸协商的政治基础。台湾地区连续4年无法参与世卫大会,责任完全在民进党当局。其干扰世卫大会进程、破坏国际防疫合作的做法,充分暴露民进党当局将“台独”政治私利凌驾于公共卫生安全之上的真实面目。
“我们奉劝民进党当局不要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任何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行径必然以失败告终。”马晓光如是说。
2、河南李含富案:长期欺压民众 涉案资产估值达5.51亿
2、河南李含富案:长期欺压民众 涉案资产估值达5.51亿
中新社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 张子扬)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案件新闻发布会19日在北京举行。河南省政法委书记、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组长甘荣坤在介绍河南李含富案时透露,在长达23年时间里,李含富以村基层组织及家族企业为依托,通过强揽工程、欺行霸市、高利放贷、侵占集体利益等多种方式,涉案资产估值达5.51亿元人民币。
据甘荣坤介绍,1995年至2018年,李含富任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小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在长达23年时间里,依仗家族势力,为害一方。
一是,长期欺压民众。多次敲诈勒索、打骂威逼当地村民,共作案45起,致15人不同程度受伤,被民众称为“南霸天”“皇上”。
二是,侵蚀基层政权。违规将16名组织成员或亲属发展为中共党员,其中5名组织成员在村“两委”任职。
三是,攫取巨额财富。李含富以村基层组织及家族企业为依托,通过强揽工程、欺行霸市、高利放贷、侵占集体利益等多种方式,涉案资产估值达5.51亿元。
据介绍,2019年12月29日,河南省济源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被告人李含富有期徒刑25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39名组织成员分别被依法判处刑罚。这一欺压民众、长期把持基层政权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被依法惩处。
3、专访联合国工发组织专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中国“脱钩”不现实
3、专访联合国工发组织专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中国“脱钩”不现实
中新社北京5月19日电 题:专访联合国工发组织专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中国“脱钩”不现实
中新社记者 李晓喻
持续蔓延的疫情使不少国家经济步履维艰,也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始料未及的冲击。
受邀旁听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国际组织使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办事处首席代表武雅斌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中国“脱钩”是不现实的,在吸收外资方面中国仍具有优势。
全球资本将向“避险地”集中
有分析认为,经此一“疫”,为防范产业链“断链”风险,今后跨国公司可能倾向于把产业链、供应链向区域、双边或本国内集中,小范围“自力更生”局面有可能成为常态。
但在武雅斌看来,这一论断是否成立还有待观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来就是由区域组成的,且产业链供应链过长、过细潜藏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一直都存在,疫情只是放大了这种风险。过去风险往往集中在某一个环节,而疫情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多处“梗阻”。一些国家贸易投资政策内倾化,更是加剧了这一梗阻的严重性。
他表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彻底分裂是不现实的。疫情之下,经济全球化只是遭遇阶段性的困难,但“大方向不会改变”。
武雅斌认为,前看,全球范围内东亚、东南亚地区疫情防控整体较好,中国境内疫情已得到控制,日韩累计确诊病例均在两万以下;马来西亚、泰国等国新增病例近期也已降到极低水平。
和中国“脱钩”难度很大
武雅斌表示,要想形成独立于中国的供应链“难度很大”,所谓外资将因疫情大规模撤出中国是个“伪命题”。
他指出,近年来部分外企将生产环节转移出中国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中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故转移到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或地区;二是因中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部分外企在竞争中落了下风,故转移到其他市场。这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现象,无需“小题大作”。
武雅斌称,从中长期来看,一国对全球投资者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有二,一是营商环境,二是该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中国在这两方面的优势并没有被疫情改变,反而有所强化。
疫情暴发以来,为稳定外资,中国不少地方竞相改善营商环境,包括精简企业开办环节、严格执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官方还明确,将落实好《外商投资法》,保护外商合法权益。
武雅斌称,在此情况下,外企有可能在中国以外设立补充生产基地以分散风险,但不会鲁莽撤出中国。如果全球不出现大的疫情“回潮”,中国吸收外资料将较快触底反弹。
亚洲域内可实施产业升级计划
武雅斌认为,中国眼下当务之急在于“补链”“稳链”“强链”,即加固供应链薄弱环节,稳定产业链,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他表示,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可考虑与亚洲主要经济体合作实施产业升级计划,如设立中日韩产业合作基金,鼓励国外新材料、新工艺与中国产能优势相结合,加强创新要素集聚等。
此外,中国还应进一步加强投资促进。武雅斌建议,中国应更加注重发挥产业链招商的优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工作,打造国际化招商引资平台。目前,联合国工发组织已与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展开合作,致力于打造线上“永不落幕的投洽会”。
他认为,中国还可以与联合国工发组织及伙伴机构加强合作,打造亚洲或东亚的产业互助计划。
武雅斌表示对今年全国两会十分期待,着重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加大引资工作力度、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地方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措施,并对中国保持投资和经济总体平稳表示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