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姚史前贝丘遗址
5月30日,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宁波余姚举行。经考古发掘,井头山遗址距今7800年至8300年之间,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是浙江境内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史前贝丘遗址,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沿海最早的贝丘遗址,它将宁波地区人文起源的历史再往前推进了1000多年。
井头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三七市村,东距田螺山遗址1.5公里,2013年底因厂房建设打桩时发现。2019年9月,正式转入考古发掘阶段。此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考古发掘至今。
据介绍,井头山遗址埋深5米至10米,是已知我国沿海地区埋深最大的遗址,突破了以往对我国沿海地区史前遗址时空框架及其分布规律的认识。其钢结构发掘基坑东西长50米、南北宽15米,内部按照5×10平方米的规格布方,共750平方米。
井头山遗址考古工作推进至今,已完成基坑内主要探方的大部分发掘工作量,发现灰坑、橡子储藏坑处理坑、烧土堆、烧土坑、器物加工和食物处理点等遗迹10多处,出土各类可登记遗物数百件,以及海量的先民食用后废弃的贝壳遗存和其他动植物遗存。目前,已初步开展贝壳种类、动物种属、植物遗存(木材切片树种鉴定、水稻植硅体提取、单位数量统计)、环境变迁、碳十四测年等方面研究。
专家表示,井头山遗址可较清晰复原出8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先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和自然环境特征,为研究中国沿海地区全新世早中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早期人类适应海洋和开发海洋的生业模式,以及探索河姆渡文化的来源、确立先河姆渡文化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
专家认为,井头山遗址除自身重大历史和学术价值外,发掘过程也颇具意义。这是一次钢结构围护基坑工程成功运用于超大埋深地下遗址的考古发掘,为深埋的遗址考古发掘在方法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由此,井头山遗址发掘与南海1号沉船发掘、四川江口张献忠沉银遗址发掘清理一道成为我国针对不同环境条件特殊对象考古发掘的3个经典范例,在国内沿海环境下的史前遗址考古中具有首创意义。
下一步,余姚将把井头山纳入河姆渡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及大遗址保护利用的范畴。
1、今年以来新三板挂牌公司成交金额超400亿元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记者吉宁)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最新数据,截至29日收盘时,今年以来新三板挂牌公司累计成交金额达402.06亿元。
在交易方式方面,本周(5月25日至29日)新三板挂牌公司成交17.19亿元,其中以做市方式成交7.78亿元,以集合竞价方式成交9.41亿元。
在指数方面,几大指数本周呈现温和波动态势,截至29日收盘,三板成指报990.12点,三板做市指数报1114.28点。
在公司成交金额方面,本周成交金额最高的是圣博润,成交额9254万元。
截至29日,新三板挂牌公司总计8591家。
作者:吉宁
2、宁波余姚发现8000余年前贝丘遗址 早于河姆渡文化千余年
“井头山遗址是已知国内沿海地区埋深最大的一处遗址,突破了国内东南沿海地区以往对史前遗址在分布时空框架及其规律的认识。”5月30日,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在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三七市村,东距田螺山遗址1.5公里。2013年,该地因厂房建设打桩发现贝壳等物。随后经专业人员试掘初步确认该地是一处在浙江考古中从未发现过的史前贝丘遗址。
该遗址深埋在现地表下8米左右,基坑共750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基坑内主要探方的大部分发掘工作,发现灰坑、橡子储藏坑处理坑、烧土堆、烧土坑、器物加工和食物处理点等遗迹10多处,出土各类可登记遗物数百件。其中遗存主要包括大量当时先民食用后丢弃的各种海生贝类(蚶、螺、牡蛎、蛏、蛤、蚝等)、人工制品(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贝器、编织物)及动物碎骨头等。
“井头山遗址是浙江省境内迄今发现的惟一一处史前贝丘遗址,且文化面貌、内涵特征与河姆渡文化区别明显,与河姆渡文化来源密切相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介绍,井头山遗址出土遗物具有鲜明的自身文化特征。
例如,陶器主要器型以釜、罐、圜底器为主,少量圈足器,不见三足器,与河姆渡文化陶器在基本器形和小耳状、鸡冠耳状扳手等细部装饰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
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碳十四实验室等多家实验室测定,井头山遗址的年代在距今7800~8300年之间。其生业方式以海产捕捞为主,兼有采集和狩猎,以及早期稻作农业。“这对沿海地区史前文化研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赵辉说。
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看来,井头山遗址典型反映了全新世早中期环境变迁与古海岸线人类活动起源、发展的明确过程;其发现和发掘亦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海侵时间、过程及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的相互作用的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难得的案例。(见习记者李典)
3、天津 | 新增1例无症状感染者!全程实施闭环管理
记者从市疾控中心获悉,5月30日6时至31日6时,我市无新增报告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56例(中国籍52例、美国籍2例、法国籍1例、菲律宾籍1例),治愈出院55例,在院1例(为普通型)。
5月30日6时至31日6时,我市无新增报告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报告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36例,其中男性73例,女性63例;治愈出院133例,死亡3例。
我市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例(德国籍),累计14例(境外输入13例),其中解除医学观察6例、尚在医学观察6例、转为确诊病例2例。
第14例无症状感染者,男,34岁,工程师,德国籍,居住地德国Blaustein。该患者自德国法兰克福乘坐航班(LH342),于5月30日抵达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入境时体温36.3℃,申报无疾病症状,经海关检疫排查后,即转送至河西区新桃园酒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经市专家组确诊为我市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现已转至空港医院进行医学观察。全程实施闭环管理。
截至目前,全市无现存疑似病例,累计排查密切接触者3524人,已解除医学观察3366人,尚有112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