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烊千玺眉心痣
1、搬上“云端”的博物馆:打破“次元壁”有多难?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18日电(记者 上官云)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此时,博物馆大多会举办各种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资料图:5月1日,游客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参观游览。当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有序恢复开放。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今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博物馆的线上展览、直播等活动显得尤其“出圈”。互动小程序、与“主播”互动……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云刷馆”正在成为流行趋势。
只不过,把博物馆搬到“云端”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博物馆想要打破“次元壁”,也许并不容易。
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搬上“云端”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由于疫情影响,各项活动和观众的“亲密接触”有了更多花样。
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北京地区博物馆有94项主题活动陆续开展,其中包括博物馆全景展示、数字展厅等50项“云展览”,以及云游博物馆、文物观赏等15项直播活动。
有趣的是,此次活动还围绕参与直播的博物馆推出系列短视频等产品,借助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帮助观众们多角度感受“近在咫尺”的博物馆。
浙江文博圈也启动了一系列直播活动,从5月13日至19日首次推出 “浙里光影·云看文博”云上直播活动,组织浙江省博物馆、良渚博物院、宁波博物馆等进行7场云直播。
同时,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在13至14日,围绕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邀请4位专家,举办线上主旨报告会。
资料图:游客在上海老相机博物馆内合影留念。 殷立勤 摄
此外,今年上海也会整合直播、云展览、线上讲座、有声导览等在线资源,搭建“云上博物馆日”。
“出圈”的线上展览与直播
博物馆从线下走到线上,早已不是新鲜事。
前不久,中国国家博物馆新近开启的“永远的东方红”云展览,利用三维建模、全景漫游等数字技术在虚拟世界搭建出一座浸入式展厅,以种种高科技手段拓展着人们的观展体验。
例如,展览展出卫星、手摇计算机等十余个展品的3D模型,供观众欣赏、互动;几款H5小程序也适时推出,邀观众或在五线谱上奏响《东方红》,或“穿上” 航天服与“东方红一号”合影留念。
把博物馆搬到线上不止一种办法。疫情期间,不仅是故宫,全国多家知名博物馆都开启了“云游”模式。讲解员们化身主播,带领观众全方位参观。
甘肃省博物馆则不断探索直播模式。统计数据显示,该博物馆两场时长数小时的线上直播实时在线人数达90多万,点赞数超过50万,参观人数超过该馆2019年全年客流量半数以上。
有观众认为,如果人们能通过直播获得基础知识,又或者以此为契机为对历史、文化产生兴趣,变得愿意走进博物馆,这也是好事。
资料图:图为此前甘肃省博物馆讲解员王雪麟正在进行淘宝直播。 甘肃省博物馆供图
打破次元壁?也许没那么简单
越来越多与“云端”连接,有人调侃,“一脸严肃”的博物馆更接地气了,堪称近一段时间的硬核网红。但这并不意味着打破“次元壁”就如此简单。
一些讨论聚焦于“博物馆是否应更多在线上发力”。有人认为,直播或线上展览传递知识更便捷;也有人认为,博物馆的一大功能是现场展陈,引发观众思考,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线下,“线上”始终只是辅助手段。
另外,“及时互动”一直被视为直播的核心价值之一。但有网友表示,在博物馆主播讲解时,观众们会提出问题,有时比较难以得到反馈;有的主播则是“照本宣科”,讲解不够灵活。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魏峻分析,按传统思路,此前大多数博物馆或许更多把精力放在线下场馆服务,在线上展览的内容设计上花费的心思不够,观众的满意度可能会打折扣。
撬动博物馆IP的“宝藏”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发展,网络把人们联系的更紧密。博物馆只是躲在象牙塔里,这也不现实。
资料图:5月1日,较早进入故宫的游客抢拍故宫“无人”美景。当日起,北京故宫博物院恢复开放,实行预约、错峰、限流参观。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针对目前博物馆搬上“云端”后出现的一些问题,有网友提出,线下参观+线上浏览补课,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式。
在博物馆实地参观,人们可以通过实物感受历史和文化。但目前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很难把所有文物的知识、故事全部展示出来,线上展览、直播恰好可以弥补“短板”。
魏峻则认为,如果技术支持、内容展示等方面进一步成熟完善,今后线上展览、讲座和直播等都会逐渐变得常态化。
博物馆的影响力不能只在场馆之内。魏峻建议,未来博物馆可以考虑以多种方式增加线上活动的互动性、知识性,线上展览吸引了观众,也能反哺线下,共同撬动博物馆IP的开发。
2、电信日话5G 业内人士称“中国发展亮眼”
2、电信日话5G 业内人士称“中国发展亮眼”
中新社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 刘育英)5月17日是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这一天,中国业界全方位展示了5G商用近一年的进展。业内人士评价认为,“中国发展亮眼”。
中国去年6月6日发放了5G牌照,至今尚不到一年,网络建设、终端上市、芯片研发、应用落地等快速发展。
5G是新基建引擎,中国目前已建成20万个5G基站。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在17的“2020搜狐科技5G峰会”上表示,中国现在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2020年每个地市都能感受到5G带来的全新体验。
5G手机销售4月份已超预期。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17日均开启24小时直播,由省公司高管直接走进直播间“带货”,其中就包括5G套餐、5G终端、5G业务、流量礼包等热门产品。
5G云游戏、视频彩铃、VR(虚拟现实)直播、5G+4K超高清直播、5G远程CT、5G+工业互联网等5G应用在过去一年间加速落地。
VR有望成为5G“爆款”。珠峰的VR直播让千万网友看到珠峰24小时的绝美画面。17日当日,第五届全球虚拟?现实大会线上开幕,通过VR直播,用户通过手机观看会场,可360度旋转画面,仿佛置身其中。
两会开幕在即,中国联通面向媒体推出了5G背包、5G+AR采访眼镜、AI语音转写、5Glive直播平台等黑科技。其中,5G背包可帮助摄像记者大大减少负重,实现4K直播视频采集。
5G不仅给消费者生活带来改变,更重要的是为各行各业赋能。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说,疫情加速了5G发展,让人们即使不在现场也能更充分地交流协作。
疫情中5G远程会诊、5G远程CT等得到了应用。邬贺铨介绍,搜集大量新冠肺炎病人CT数据后,生成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诊断辅助系统,现场医生把患者CT影像通过5G传到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诊断,几分钟就可以确诊。
5G也在加速进入工业。邬贺铨举例说,现在更多的工业应用还是智能检测,例如中国商飞在检测生产线部署5G高清摄像头,直接连入后台的云平台,通过很多经验数据比对可以实现精准检测。
中国电信总经理李正茂17日在“中国5G·24小时”直播间表示,现在看到的不管是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影视、智能驾驶、智慧城市,凡是有“智慧”字眼的,基本都跟5G有关,这是5G带来的非常本质的变化。
黄宇红说,在行业应用方面,5G落地是通过“模组”终端来实现的。目前中国移动通过各种举措带动模组行业终端快速发展,很快行业应用就可以有性能好、成本低的终端能力。
邬贺铨认为,5G落地刚刚开始,未来一定会产生人们想象不到的新应用,不仅会用于消费领域、垂直领域,还会体现在更多服务业方面。
3、陕西子洲山体崩塌事故,已致2死
3、陕西子洲山体崩塌事故,已致2死
5月17日5时许,陕西榆林子洲县砖庙镇曹家沟村发生一起山体崩塌事故,造成2人被埋压,共计10孔窑洞全部被掩埋。事故发生后,两人经当地全力抢救已无生命体征。
20时30分,记者从子洲县宣传部了解到,经当地初步调查,该起事故为今早5时30分许发生的一起错落式山体崩塌,事故造成10孔窑洞和2人被淹埋,被埋人员为呼某某和裴某某,二人系夫妇关系,已不幸遇难。目前, 救援还在进行中,陕西省、市、县相关部门正在现场处置后续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