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妻之间工资条算不算隐私
夫妻之间工资条算不算隐私?人大法学院院长王轶表示:“工资条对每个个体来讲,确实是私密信息,但是否构成隐私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是夫妻共同财产,那你的工资收入就是共同财产的组成部分,这时候不许对方知道恐怕不行;如果两人约定实行分别财产制,这时候就可以选择不告诉配偶。”
1、马克龙再提北约“脑死亡":希望成为对成员国的警钟海外网11月28日电 法国总统马克龙11月初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由于美国对欧洲盟友的‘转身’,欧洲正站在悬崖边上……北约已经脑死亡”。此言一出,随即引爆各方舆论。对此,马克龙28 日就此进行了回应,并阐明了他的理由。
据路透社28日报道,马克龙28日在巴黎爱丽舍宫会见了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当谈及不久前他发表的北约已经“脑死亡”一说时,马克龙认为,这其实并非一味的斥责,而是一个“警钟”。
马克龙认为,北约“脑死亡”的言论对联盟成员其实也是一个有益的警醒。他还表示,法国尚未接受俄罗斯提出的暂停中短程导弹的提议。
据悉,在8月正式结束的《中程核力量条约》(INF)禁止在欧洲部署中短程核导弹后,俄罗斯提议暂停在欧洲部署此类导弹。
今年11月7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了对马克龙的专访。对于成立了70年的北约,马克龙认为,由于成员国之间缺乏协调以及美国政府的不可预测性,“我们正在经历北约的脑死亡”。这位法国总统直言,目前欧洲正站在“悬崖边上”,需要为自己重新定位、重拾回“军事主权”,否则将“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针对马克龙此番表态,美国国务卿蓬佩奥重申,北约依然是“有记录历史上最关键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一”。
该言论也招致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地严厉指责。默克尔认同,欧洲必须更多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但跨大西洋同盟无可取代北约。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支持默克尔的表态,称欧盟无法在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保卫欧洲。
相比之下,俄罗斯则对马克龙“北约已脑死亡”的言论大加赞赏。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诺娃8日表示,这简直是“金句”,是对北约现状的准确定义,可谓一针见血。欧洲很难再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至少从20世纪初开始,华盛顿就一直试图将自己的世界观强加于欧洲大陆。
有分析认为,马克龙一直在推动欧盟和西方国家改变其在世界上的角色,以适应新的全球形势。今年8月,他表示“西方霸权”已经结束,试图孤立俄罗斯将是一个错误。今年10月,在得知美土就叙北问题达成临时停火决定的这一消息后,马克龙曾批评说美土完全忽视了德、法、英作为盟友的知情权,并强调目前的北约已经出了大问题,同时对目前叙北部的乱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海外网 吴倩)
2、从市民倡议到两会建议 浙江衢州“筷行动”助推新风尚
2、从市民倡议到两会建议 浙江衢州“筷行动”助推新风尚
中新网北京5月24日电(记者 周禹龙)2018年9月,浙江省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收到一封老人的来信。信的内容很简单——建议“推行分餐制或公筷公勺制”。事情很“小”,但在徐文光看来,此事大有可为。
2020年的全国两会,徐文光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着“聚餐用公筷” 与“见面作揖礼”等建议,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他希望,“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将时间倒回到两年前,90岁老人李邦桂将信寄到了衢州市委、市政府。徐文光第一时间收到了这封信,信中说,鉴于 “非典”时期的经验教训,希望尽早采纳“家庭里也使用公筷或者每人有专用的碗筷”使他十分受启发。
在徐文光看来,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传染风险,更能把公共卫生安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于是,2018年,衢州在颁布实施《衢州有礼市民公约》20条时,将“聚餐用公筷”纳入其中,并在全市推行使用公筷公勺“进机关食堂、进包厢餐桌、进校园课堂、进社区家庭、进法规公约”等活动。
好习惯的养成一般需要21天。记者在不少衢州人的朋友圈看到,大家纷纷自觉在晒打卡。配上一张“今天,你家公筷了吗”的图片,再配上一段话:#我带头我践行 公筷公勺好习惯# 打卡21天!筷,来一起坚持。
从一封信出发,“公筷公勺”在衢州成为新风尚。不仅如此,“公筷行动”还在衢州得到立法保障。就在全国两会前几天,《衢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于公布之日起施行,这是使用公筷公勺首次写入浙江省地方性法规,“一筷一勺”带动城乡文明。
在这次全国两会上,徐文光提出建议:“希望国家层面能加强指导推动,同时在全国范围推行‘聚餐用公筷’ ‘见面作揖礼’‘不随地吐痰’等绿色生活方式。”(完)
3、全球化再遇“逆风” 中国开放续写“进击与超越”
3、全球化再遇“逆风” 中国开放续写“进击与超越”
中新社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 王恩博)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本就挑战重重的经济全球化再遇“逆风”。
受疫情影响,许多国家不得不“封城”乃至“封国”,大量经济活动骤停,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遭遇空前的“断链”风险。对此,一些人炒作各方将“加速脱钩”,一些人鼓吹“产业链转移”,一些人则悲观担忧:全球化有可能逆转,世界已回不到过去。
5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邀请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为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记者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世界当然回不到过去,因为历史在向前迈进。”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24日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时如是说。他并给出中方态度:只要各国作出正确选择,坚持正确方向,世界就一定能够在战胜疫情后迎来更光明的未来。
全球化已行至十字路口,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
正确的方向,应当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方向。历史潮流浩浩汤汤,尽管会出现回头浪,会遇到险滩暗礁,但奔腾向前之势任谁也难阻挡。全球化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人类进步的强大潮流。经济全球化犹如百川汇成的大海,不可能再退缩为相互隔绝的湖泊。
正确的方向,应当是增进全球福祉的方向。长期以来,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而正是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的融通汇聚,让各方得以将共同利益的蛋糕越做越大。
观察认为,尤其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之下,世界经济活动方式、供应链分布逻辑、国际社会秩序都在变化,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各方秉持合作精神、加大开放力度,是保持世界经济“气血”充盈的必要措施。
循着这一方向,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成效、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到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尽管挑战重重,过去一年来中国扩大开放仍迈出重要步伐。
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通过报告提出的一系列实招硬招,中国以何种姿态续写开放新篇也更加清晰。
例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促进外贸基本稳定、积极利用外资,并明确提出发展更高水平面向世界的大市场,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具体工作任务。
在具体路径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透露,官方将进一步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鼓励外商在华投资;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其中,在过去3年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93条减到40条的基础上,中国今年将出台2020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继续大幅压缩清单内容。
这一系列更大力度、更加务实的举措,无不折射出中国“进击”扩大开放,以做好自身“小环境”改善全球化“大气候”的逻辑。
当然,全球化并非是完美的。它在带来机遇和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和麻烦。这一“副作用”,被认为是不少国家和民众反对全球化的原因。
正如王毅所说,在坚持资源全球合理配置、确保最佳成本效益的同时,也要更加注意缓解全球化引发的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弊端。
中方一直强调要打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翻开政府工作报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等内容,凸显的正是中国在这一问题上超越分歧与差异,让各国人民共享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的解题思路。
世界回不到过去,中国同样也不会停下前进脚步。全球化存在的问题只能在全球化发展中加以解决,面对“逆风”顶压前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作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