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上午,上海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防控最新情况。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介绍,截至4月25日,上海市共有死亡病例190例,最小33岁,最大101岁,平均年龄82.52岁。190例病例中,31—40岁2例,41—50岁2例,51—60岁6例,61—70岁16例、71—80岁38例、81—90岁79例、91—100岁46例、101岁及以上1例。据统计,70岁以上死亡病例占总数的86.32%。除1例心源性猝死之外,其余死亡原因均为基础性疾病。死亡病例中12例曾接种过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其余均未接种新冠疫苗。
赵丹丹介绍,4月25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52例,平均年龄81.13岁,最小年龄33岁,最大年龄100岁,33岁这位患者为男性,因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诊断为心源性猝死,曾接种两剂次新冠病毒疫苗。
赵丹丹表示:上海严格实行“非必要不离沪”,采取各项措施从严从紧做好人员离沪管理,坚决防止疫情外溢。
一是离沪人员除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外,还须提供24小时内抗原检测阴性证明;在机场、车站等道口做好相关查验工作,最大限度减少风险人员输出。
二是对流调排查中发现已经到外地的密切接触者、次密接以及其他高风险人员,由市疾控中心及时向各地发出跨区域协查函,纳入当地疾控部门属地化管理;进一步加强与兄弟省市工作对接、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
三是进一步落实防外溢主体责任,加强援沪方舱建设人员、货车司机、援沪核酸采样人员、其他在沪滞留人员等离沪重点人群疫情防控工作,严格闭环转运、严格撤离安置。
据健康上海12320官微消息,2022年4月25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66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5319例,其中968例确诊病例为此前无症状感染者转归,675例确诊病例和15120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相关风险人群排查中发现。
━━━━━
上海:不得阻挠出院人员返回居住地
据新民晚报消息,有市民反映,方舱医院出舱标准不一致,有的出舱比较慢,有接触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被拒绝返回居住地,这方面有没有什么规范标准? 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解释,对于方舱医院的出舱标准,全市各方舱医院均是按照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执行的,舱内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健康管理和必要的中西医治疗措施后,会对患者进行定期的核酸检测,当出现连续2次标本核酸检测呈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即可解除隔离管理离开方舱,同时也会给出舱人员发放《解除医学隔离证明》。
为了让患者顺利返回居住地,其所在区将做好接返工作,提前与方舱医院对接好次日出院人员信息、提前安排好车辆,尽快接回本区出院人员。但个别小区出现了拒绝解除隔离观察人员返回的情况。市卫健委强调,《解除医学隔离证明》是出院人员核酸阴性报告和健康码绿码的等效凭证,对于已治愈的出院患者和解除医学观察人员,各区村委、业委会、物业公司等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扰阳性感染者和出院人员返回居住地。
━━━━━
上海优化“随申码”赋码规则
哪些人会被赋红、黄码?规则来了
据新民晚报消息,市民很关心,哪些情况随申码会变成红码、黄码?现在的随申码赋码规则是怎么样的?对此,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刘迎风介绍,根据疫情形势和工作需要,我市一直在持续优化“随申码”赋码规则和相关人员防控措施。昨天,市防控办专门发文进一步明确了本轮疫情期间“随申码”的赋码管理规则与具体工作要求。
赋红码对象为以下五类人员:一是初筛阳性、混管阳性人员;二是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三是密切接触者;四是入境人员(澳门入境除外);五是高风险地区来沪人员等。
赋黄码对象为以下四类人员:一是解除隔离观察后处于健康监测期间的密切接触者;二是密接的密接;三是中风险地区来沪人员;四是核酸筛查“应检未检”人员等。
市民参与核酸检测时,如果采用单人单管的方式,检测结果为阳性的,随申码将被赋红码。如果采用多人混管的方式,发现检测结果异常时,混管中涉及的相关人员,其随申码将被赋红码。后续将安排开展单人单管的核酸检测复核,如果复核结果为阴性的,将其随申码转为绿码;如果复核结果为阳性的,将继续保持红码。
编辑陈艳婷 赵熹 来源 央视新闻 新民晚报